龙眼
龙眼,又名桂圆,呈圆球形,外壳棕黄粗糙。其果肉晶莹剔透,甜润滋补。富含葡萄糖、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,能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。对气血不足、心悸失眠者有益,尤其适合女性和老人。但内有实火、痰火者少食。日常可直接食用,或入汤、熬粥,美味又养生。
基本介绍
龙眼,学名 Dimocarpus longan Lour.,又称桂圆,因其成熟时呈圆球形,且从外观上看,黄褐色的外壳犹如龙的眼睛,故而得名。它是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,原产于中国南部地区,在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广泛种植。此外,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也有栽培。通常在夏季的 7 - 9 月成熟上市,此时的龙眼新鲜饱满,口感最佳。
龙眼果实近球形,直径约 1.2 - 2.5 厘米。其外皮呈黄褐色,粗糙且具瘤状突起,薄而脆,易剥离。剥开外壳,可见晶莹剔透的果肉,如同羊脂玉般半透明,肉质柔软多汁。果核为黑色,光亮且坚硬。
常见的龙眼品种繁多,各有特点。石硖龙眼,果实呈扁圆形,个头较小,果皮较薄,果肉厚且爽脆,味甜带蜜香,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,营养价值丰富,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储良龙眼果实大,呈鸡肾形,果皮黄褐色,较厚且韧性好。其果肉白蜡色,不流汁,离核易,肉质爽脆,味浓甜,品质上等,在营养成分上,蛋白质及糖分含量较高。而草铺种龙眼,果实圆球形,果皮中等厚,较粗糙,果肉淡白色,柔软多汁,风味甜中带微酸,其维生素 C 含量相对较高,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。
历史文化
龙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。当时,龙眼作为南方特产,常被进贡至宫廷。在传统文化中,龙眼象征着团圆、吉祥,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。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并无特殊文化禁忌。
口感风味
龙眼口感软糯,肉质细腻,入口汁水丰富,给人一种滑嫩绵密的美妙体验。其风味以甜为主,甜度较高,糖分含量可达 12% - 23%,甜润中略带清新,毫无腻感。同时,龙眼散发着一股独特而淡雅的香气,这种香气清幽绵长,细细品味,仿佛带有一丝蜜香,令人回味无穷。
营养功效
龙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它含有丰富的葡萄糖、蔗糖等糖类物质,可为人体快速补充能量,缓解疲劳。蛋白质含量虽不高,但所含氨基酸种类较为齐全,有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。
龙眼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,如维生素 C、维生素 K 等。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增强人体免疫力,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,有助于维持皮肤、骨骼和血管的健康。维生素 K 则对血液凝固和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。此外,龙眼含有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,磷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和酸碱平衡调节,铁元素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,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。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龙眼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对于心脾虚损、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、健忘、惊悸、眩晕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同时,其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,抵抗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。
食用小贴士
鲜食龙眼时,在果实充分成熟,果皮呈黄褐色且手感柔软时食用最佳,此时口感最为香甜多汁,风味浓郁。龙眼还可加工成多种制品,如龙眼干,是将新鲜龙眼经过晾晒或烘干制成,其甜味更为醇厚,且易于保存。龙眼肉可用来制作桂圆红枣粥,将龙眼肉与红枣、大米一同熬煮,具有滋补气血的功效;也可制作桂圆莲子汤,与莲子、冰糖搭配,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。
然而,龙眼性温,食用时需注意适量。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上火,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用鲜龙眼不超过 10 颗,龙眼干不超过 5 颗。此外,龙眼含糖量较高,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。对龙眼过敏者较为罕见,但仍需注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皮疹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未成熟的龙眼口感酸涩,一般不建议食用,不过其并不含有毒物质。在食物搭配方面,龙眼不宜与荔枝等热性水果大量同食,以免加重体内热气。
购买与存储
购买龙眼时,若喜欢甜脆口感,可挑选果粒饱满、大小均匀,果皮略带光泽且黄褐色的果实。轻捏果实,感觉硬实且富有弹性的,通常果肉较厚实,口感较好。若偏好软糯多汁的口感,则可选择果皮颜色稍深、手感略软的龙眼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果蒂部位,若果蒂周围无明显水分渗出且无异味,说明果实较为新鲜。
短期存储时,可将龙眼直接放入冰箱冷藏,温度调至 2 - 4℃,这样可保存 3 - 5 天,能保持较好的新鲜度和口感。若需长期保存,可将龙眼去核后,放入保鲜袋或保鲜盒中,置于冰箱冷冻室,温度设置在 -18℃左右,可保存数月。食用时取出解冻,虽口感会略有变化,但营养成分损失较小。
龙眼以其软糯绵密的口感、香甜淡雅的风味,成为夏季备受喜爱的水果之一。不仅如此,它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诸多健康功效,无论是鲜食还是加工食用,都能为人体带来诸多益处。无论是在忙碌后补充能量,还是在日常饮食中追求营养均衡,龙眼都是绝佳的选择,不妨在龙眼上市季节,尽情品尝这大自然馈赠的美味佳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