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眼

龙眼,又名桂圆,呈圆球形,表皮棕黄粗糙。其果肉晶莹剔透,甜润滋补。富含葡萄糖、蛋白质等,能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。对失眠健忘、气血不足者大有益处,还能提高免疫力。一般人群皆适宜,尤其适合女性、中老年人,不过内有实火及痰湿者应少食。

基本介绍

龙眼,学名 Dimocarpus longan Lour.,又称桂圆。其名称来历颇具趣味,据考证,因其成熟时呈圆球形,且内核光亮,极似传说中龙的眼睛,故而得名。龙眼原产于中国南部地区,如今广泛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在东南亚的泰国、越南等国家,龙眼也有大量种植。通常,龙眼在夏季的 7 - 9 月成熟上市,这期间,市场上能见到新鲜饱满的龙眼。

龙眼外观小巧精致,呈圆球形或近圆球形,大小因品种而异,直径一般在 1.2 - 3 厘米之间。其果皮颜色多为黄褐色、灰黄色或略带青绿色,表面粗糙,有细微的瘤状突起。剥开果皮,晶莹剔透的果肉便呈现在眼前,果肉如凝脂般,质地柔软,富有弹性。

常见的龙眼品种众多,各有特点。石硖龙眼,果实大小均匀,呈扁圆形,果皮较薄且光滑,果肉厚而爽脆,味甜清香,含糖量高,营养成分如维生素 C 和葡萄糖含量丰富,是优质的鲜食品种。储良龙眼,果实大,呈鸡心形,果皮黄褐色,较厚且韧性好,果肉白蜡色,不流汁,离核易,肉质爽脆,味浓甜,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,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,营养价值颇高。草铺种龙眼,果实圆球形,果皮厚且粗糙,呈赤褐色,果肉较薄,但汁多味甜,香气浓郁,该品种耐旱耐瘠,适应性强,在山地等环境也能良好生长,不过相较于前两者,在维生素含量等方面略逊一筹。

历史文化

龙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。当时,龙眼作为南方特产,常被列为贡品。在传统文化中,龙眼象征着团圆、甜蜜与吉祥,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及馈赠礼品中,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。并无特殊的文化禁忌。

口感风味

龙眼的口感软糯多汁,入口后,果肉在齿间轻压即破,果汁四溢。其风味浓郁甘甜,甜度颇高,回味悠长,且伴有独特的清新果香,这种香气淡雅宜人,非其他水果可比。咀嚼时,果肉富有一定韧性,给人带来细腻而美妙的口感体验。

营养功效

龙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极高的健康价值。它含有丰富的葡萄糖、蔗糖,可为人体快速补充能量,缓解疲劳。维生素 C 含量可观,每 100 克果肉中约含 43 毫克,能增强人体免疫力,促进胶原蛋白合成,维持皮肤、骨骼和血管的健康。龙眼还含有蛋白质、多种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如钾、镁等。其中,氨基酸有助于人体新陈代谢,钾元素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起着重要作用,镁元素则参与多种酶的激活,对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有益。此外,龙眼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体内自由基,延缓细胞衰老,预防多种慢性疾病。

食用小贴士

鲜食龙眼时,在其完全成熟,果皮呈黄褐色且略带弹性时口感最佳,此时甜度高,果香浓郁。龙眼可加工制成多种制品,如龙眼干,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龙眼去核后经晾晒或烘干而成,龙眼干保留了龙眼的香甜,且更易保存,可直接食用,也可用于泡茶、煲汤。桂圆肉则是进一步加工去核去壳后的产物,常被用于制作糕点馅料。

龙眼还可用于烹饪。在炖品中,如龙眼红枣炖银耳,将龙眼与红枣、银耳搭配,加水炖煮,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。烹饪时,需注意龙眼本身甜度较高,应适量控制糖的添加。

然而,食用龙眼也有一些禁忌。龙眼性温,过量食用易上火,尤其是体质偏热者,应适量食用。部分人可能对龙眼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未成熟的龙眼含有一定量的毒素,切勿食用。此外,龙眼不宜与荔枝等热性水果大量同食,以免加重体内燥热。

购买与存储

购买龙眼时,若喜欢甜度高、口感紧实的,可挑选果粒大且均匀、果皮黄褐色、按压有弹性的果实,这种龙眼通常成熟度好。若偏好汁水丰富、甜度稍低的,可选择果皮略带青色、手感稍软的,但要注意避免选择有软烂或异味的。观察果蒂,若果蒂周围无明显变色、发霉,说明果实较为新鲜。

短期存储时,可将龙眼直接放入冰箱冷藏,温度设置在 3 - 5℃为宜,这样能保存 5 - 7 天,可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。长期存储则建议制成龙眼干,将龙眼洗净晾干,去核后放在通风良好处晾晒或用烘干机低温烘干,待其水分充分蒸发后,放入密封容器置于阴凉干燥处,可保存数月。

龙眼以其软糯多汁的口感、浓郁甘甜的风味,在水果中独树一帜。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能量,还在增强免疫力、抗氧化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无论是鲜食感受其清新果香,还是加工后品味别样风味,亦或是用于烹饪滋补身体,龙眼都能带来独特体验。在炎炎夏日,不妨选购一些龙眼,品味这份自然的馈赠,享受其带来的甜蜜与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