芡实
芡实并非水果,而是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种子。其外观呈圆球形,一端淡棕色,另一端呈白色。它营养价值高,含淀粉、蛋白质等。有健脾止泻、益肾固精等特殊功效。适宜脾虚腹泻、肾虚遗精者,也适合中老年人日常食疗养生,但腹胀、便秘者慎食。
基本介绍
芡实,学名 Euryale ferox Salisb. ex Konig et Sims,属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水果,因其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与多样食用方式,常被视作特殊“果类”。其名称来历颇具渊源,“芡”字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因其果实形似鸡头,故俗称“鸡头米”。
芡实产地分布广泛,在亚洲、欧洲及北美洲均有踪迹。在中国,主产于山东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省,其中以江苏苏州的南芡,以及山东微山湖的北芡最为知名。芡实一般在秋季成熟上市,每年 8 - 10 月,是收获芡实的时节。
芡实外观独特,果实呈圆球形,直径约 5 - 8 厘米。其外被有密刺,形似鸡头,剥开后可见种仁,种仁呈类球形,直径 5 - 8 毫米。种皮为红棕色至暗棕色,质地坚硬,一端呈白色,约占全体 1/3,有凹点状的种脐痕,除去种皮后,可见白色粉质的胚乳。
常见的芡实品种主要分为南芡与北芡。南芡,又称苏芡,颗粒较大,种仁饱满,色泽洁白,口感软糯;北芡,颗粒相对较小,种仁质地稍硬,颜色偏黄,口感较南芡稍逊一筹,但风味更为浓郁。在营养价值方面,两者差异不大,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但南芡在市场上因品质优,更受消费者青睐。
历史文化
芡实历史悠久,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。古代,它是重要的水生粮食作物,备受医家与养生者推崇。在传统文化中,芡实象征着平安与富足。因其生长于水中,却能结出饱满果实,寓意着坚韧与收获,并无特殊文化禁忌。
口感风味
芡实口感独特,煮熟后质地软糯,具有一定的韧性,并非脆嫩多汁或绵密如泥。其风味清淡,味道微甜,带有水生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,无明显的酸涩味,这种淡雅的风味使其在众多食材中独树一帜。
营养功效
芡实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颇高的健康价值。其含有丰富的淀粉,可为人体提供能量,每 100 克芡实中约含淀粉 70 克左右。同时,还含有蛋白质,含量约为 8 克/100 克,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较为合理,有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组织修复。
芡实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。维生素 C 含量虽不高,但在抗氧化方面发挥一定作用,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,延缓细胞衰老。矿物质如钙、磷、钾等含量丰富,钙含量约为 37 毫克/100 克,磷含量约为 56 毫克/100 克,钾含量约为 60 毫克/100 克。钙是维持骨骼与牙齿健康的重要元素,磷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与酸碱平衡,钾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与调节体内渗透压至关重要。
从药用功效来看,芡实具有益肾固精、补脾止泻、除湿止带的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芡实能治遗精、白浊、带下。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芡实中的某些成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,调节肠道菌群,促进消化吸收,对慢性泄泻及小便频数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
食用小贴士
芡实鲜食较少,因其种皮坚硬,鲜食口感不佳。通常将其加工成制品食用。常见的加工方式是将芡实晒干,制成芡实米,方便保存与食用。
在烹饪方面,芡实可与多种食材搭配。如与莲子、红枣、糯米一同煮粥,具有健脾益胃、养心安神的功效;与排骨一同煲汤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可补肾养血。
然而,食用芡实时需注意一些禁忌。由于芡实含有较多淀粉,不易消化,消化功能较弱者,如老人、儿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,应少食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。此外,目前尚未有权威研究表明芡实存在普遍过敏风险,但个体体质差异较大,首次食用时应少量尝试,观察有无过敏反应,如皮肤瘙痒、呼吸急促等。若出现过敏,应立即停止食用,并及时就医。同时,芡实并无绝对不能同食的食物,但在食用时,应避免与过于油腻、辛辣的食物一同大量食用,以免增加胃肠负担。
购买与存储
购买芡实时,可从以下方面挑选。若喜欢软糯口感,宜选择颗粒饱满、色泽洁白的南芡;若偏好风味浓郁,北芡是不错的选择,挑选时应选颗粒完整、无虫蛀、无异味的。注意观察芡实表面,若有黑斑、霉点,则表明品质不佳。
短期存储时,可将芡实放在干燥、通风处,避免受潮。如需长期保存,可将芡实放入密封袋或密封容器中,置于冰箱冷冻室,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,且能保持其品质。
芡实,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水果,却以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功效,在养生食材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其淡雅的风味与软糯的口感,适合各类人群食用。丰富的营养成分,无论是增强免疫力,还是调节身体机能,都能发挥积极作用。无论是煮粥煲汤,还是制成各类养生食品,芡实都能为餐桌增添一份健康与美味,值得消费者尝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