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眼

龙眼,又名桂圆,果实呈圆球形,表皮棕黄粗糙。其果肉晶莹剔透,味甜多汁。龙眼富含葡萄糖、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,营养价值颇高。它具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之效,适合体质虚弱、失眠健忘者。不过,龙眼性热,易上火人群不宜多吃 。

基本介绍

龙眼,学名 Dimocarpus longan Lour.,又称桂圆。其名称来历颇具趣味,传说古代人将龙眼的圆溜溜的球状果实比喻成各种眼睛,大个儿的龙眼叫龙眼,中等大的叫虎眼,最小的叫鬼眼,但现代人都统一叫做龙眼。

龙眼原产于中国南部地区,主要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(区),此外,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也有栽培。在中国,不同产地的龙眼成熟上市季节略有差异,通常集中在 7 - 9 月。比如福建龙眼多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成熟,广东龙眼成熟时间稍早,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便大量上市。

从外观上看,龙眼果实呈圆球形或扁圆球形,直径一般在 1.2 - 2.5 厘米之间。其果皮为黄褐色,较薄且粗糙,带有细微的瘤状突起。剥开果皮,可见晶莹剔透、乳白色的果肉,肉质鲜嫩,富有弹性。

常见的龙眼品种众多,各有特点。石硖龙眼,果实呈圆球形,中等大小,果皮较薄,果肉厚且呈蜡白色,肉质爽脆,味清甜,核小,可食率高,营养价值方面,其蛋白质和糖分含量相对较高。储良龙眼,果大,扁圆形,果皮黄褐色,较厚。果肉白蜡色,不透明,肉质爽脆,果汁较少,味浓甜,品质极优,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尤其是维生素 C 含量较高。而草铺种龙眼,果实圆球形,大小中等,果皮较厚,果肉淡白色,肉质嫩滑,汁多,味甜带微香,其在营养成分上,糖分含量丰富,能快速为人体补充能量。

历史文化

龙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相关记载。在古代,龙眼常作为贡品进献皇室。它不仅是美味水果,还象征着团圆、吉祥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常被用于祭祀、馈赠等场合,并无特殊文化禁忌。

口感风味

龙眼口感软糯多汁,果肉入口细腻嫩滑,咀嚼时富有弹性,给人一种绵密的口感体验。其风味以甜为主,甜度较高,甜润醇厚,香气浓郁,带有独特的果香气息,没有丝毫酸涩味,这种纯粹甜香的风味,使其备受喜爱。

营养功效

龙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它含有丰富的葡萄糖、蔗糖等糖类物质,可为人体快速补充能量,缓解疲劳。蛋白质含量虽不算高,但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,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。维生素方面,维生素 C 含量可观,每 100 克果肉中约含 43 毫克,能增强人体免疫力,促进胶原蛋白合成,有抗氧化、延缓衰老的功效。同时,还含有维生素 K,对促进血液凝固、维持骨骼健康有积极作用。矿物质如钾、镁、铁等含量丰富,钾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;镁参与人体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;铁元素可辅助预防缺铁性贫血。此外,龙眼还含有龙眼多糖,具有调节免疫、抗肿瘤等潜在活性。

食用小贴士

鲜食龙眼时,当果实完全成熟,果皮黄褐色,手感柔软且富有弹性时为最佳食用时机,此时口感最甜润,风味最浓郁。

龙眼可加工成多种制品。制成桂圆干后,糖分浓缩,甜度更高,便于保存和食用,可直接嚼食,也可用于泡茶、煲汤。将龙眼制成罐头,能延长保质期,保留其鲜嫩口感和风味,开罐即食,方便快捷。

在烹饪方面,龙眼可与多种食材搭配。如龙眼红枣粥,将龙眼肉、红枣与大米一同熬煮,具有健脾补血的功效;龙眼炖鸡,把龙眼与鸡肉同炖,使汤品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能滋补身体。

然而,食用龙眼也有一些禁忌。龙眼性热,过量食用易导致上火,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等症状,建议每日食用量控制在 10 - 15 颗。部分人群可能对龙眼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未成熟的龙眼不建议食用,虽无毒,但口感酸涩,营养成分也未完全形成。此外,龙眼不宜与荔枝等热性水果大量同食,以免加重体内燥热。

购买与存储

购买龙眼时,若喜欢甜润、果肉紧实的口感,应挑选果粒饱满、大小均匀、果皮粗糙且颜色呈黄褐色的果实。若偏好汁水丰富、口感稍软的,可选择果皮颜色稍浅,手感略微软一些的龙眼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果蒂,果蒂新鲜、无变色和异味的,说明果实较为新鲜。

短期存储时,可将龙眼直接放入冰箱冷藏,温度设置在 4 - 6℃为宜,这样能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3 - 5 天。若要长期存储,可将龙眼制成桂圆干,放在阴凉干燥处,避免受潮和虫蛀,可保存数月甚至一年以上。

龙眼口感软糯香甜,风味浓郁独特,无论是鲜食还是加工制成各种制品,都别具一番风味。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,无论是日常补充能量、增强免疫力,还是用于食疗滋补,都是上佳选择。不妨在龙眼上市季节,选购品尝这美味又营养的佳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