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铃子

金铃子,又名癞葡萄,外观小巧玲珑,呈纺锤形,成熟时外皮金黄,带瘤状凸起。其营养价值高,富含维生素 A、C 及多种矿物质。它具有清热降火、润肠通便等特殊功效。一般人群皆适宜,尤其适合易上火、便秘者。食用时,剥开外皮,吃里面鲜红的瓤,清甜微苦,别具风味。

基本介绍

金铃子,学名癞葡萄,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。其名称“金铃子”由来颇具趣味,果实成熟时,橙黄艳丽,小巧玲珑,形似铃铛,故而得名。它原产于热带亚洲,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,在我国,主要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等地。通常在夏秋季节,即 7 - 9 月成熟上市。

从外观上看,金铃子果实呈纺锤形,大小一般如鸡蛋,长约 5 - 10 厘米,直径 3 - 6 厘米。其果皮粗糙,布满瘤状突起,未成熟时为青绿色,成熟后转变为金黄色。当果实熟透,会自然开裂,露出包裹在鲜红色假种皮内的种子。金铃子的果肉即为假种皮部分,色泽鲜艳,晶莹剔透。

常见的金铃子品种有普通金铃子和大果金铃子。普通金铃子果实相对较小,果皮瘤状突起较为密集;大果金铃子果实较大,瘤状突起相对稀疏。在味道方面,普通金铃子甜度较高,风味浓郁;大果金铃子甜度稍逊,但果肉更为厚实多汁。在营养价值上,两者差异不大,均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。

历史文化

金铃子历史悠久,原产于印度,后传入中国。在中国古代,其作为观赏植物备受关注,《救荒本草》等古籍对其有所记载。在一些文化中,金铃子因其成熟时金黄的色泽,象征着丰收与富足,并无特别的文化禁忌。

口感风味

金铃子的口感独特,果肉质地柔软细腻,入口即化,具有绵密之感。其风味清甜爽口,甜度颇高,且带有一丝天然的清新果香,这种香气淡雅宜人,既不浓烈刺鼻,又能恰到好处地增添风味,回味悠长,给品尝者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。

营养功效

金铃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,每 100 克果实中维生素 C 含量可达 50 - 80 毫克,维生素 C 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,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,增强人体免疫力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同时,金铃子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增加粪便体积,预防便秘,维持肠道正常功能。此外,其含有多种矿物质,如钾、镁等,钾元素对维持心脏正常节律和血压稳定具有重要作用,镁元素则参与人体多种酶的合成与代谢,对骨骼健康和神经系统正常运作有益。金铃子中还含有一种名为苦瓜甙的成分,虽与苦瓜同属一科,但含量相对较低,它能促进胰岛素分泌,调节血糖水平,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。

食用小贴士

鲜食金铃子的最佳时机是果实完全成熟,果皮呈金黄色且自然开裂之时,此时口感最为清甜绵密。金铃子除鲜食外,还可加工成多种制品。例如,可将其制成金铃子果酱,将果肉取出,加入适量冰糖和水,小火慢煮至浓稠状,装瓶冷藏,可用于涂抹面包、搭配酸奶等,增添独特风味。金铃子也可用于烹饪,如金铃子炖雪梨,将金铃子果肉与雪梨切块,加入适量冰糖和水,炖煮 30 分钟左右,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。

然而,食用金铃子时需注意一些禁忌。未成熟的金铃子含有一定量的苦瓜甙等生物碱,食用后可能会引起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,因此务必确保果实完全成熟。同时,金铃子性凉,脾胃虚寒者应适量食用。部分人群可能对金铃子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停止食用,并及时就医。此外,目前虽无明确与金铃子相克的食物,但在饮食搭配时,仍建议避免与过于寒凉或刺激性食物一同大量食用,以免引起肠胃不适。

购买与存储

购买金铃子时,若喜欢甜度高、风味浓郁的口感,应挑选果皮金黄色且色泽均匀、果皮上瘤状突起饱满、果实自然开裂且露出鲜红色果肉的个体,此类金铃子通常成熟度高,甜度佳。若偏好果肉厚实多汁的口感,可选择果实较大、形状较为规整的大果金铃子品种。需注意避免挑选果皮有软烂、黑斑等损伤迹象的果实。

短期存储时,可将金铃子放在阴凉通风处,能保存 1 - 2 天。若需长期保存,可将果肉取出,装入密封袋,放入冰箱冷冻室,可保存数月。冷冻后的金铃子果肉在食用时,口感会稍有变化,但营养成分基本不受影响。

金铃子以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功效,成为水果中的独特存在。其绵密清甜的口感,带来别样的味觉享受,而丰富的维生素、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。无论是鲜食感受其原汁原味,还是通过加工、烹饪发掘多样吃法,金铃子都能满足您对美味与健康的追求,不妨一试,开启独特的水果体验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