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手
佛手,因形似人手而得名,果实金黄,形状奇特,或如拳曲,或似张开手指,香气浓郁。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营养价值颇高。中医认为,佛手有理气化痰、疏肝和胃之效。适宜肝郁气滞、脾胃不和者,常食能舒缓情绪、调理肠胃,是药食两用的特色水果。
基本介绍
佛手,学名 Citrus medica L. var. sarcodactylis Swingle,为芸香科柑橘属香橼的变种。其名称来历颇具趣味,因其果实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,形状酷似佛教中佛祖的手,故而得名佛手。
佛手原产于印度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,其中浙江金华地区所产佛手尤为著名,被誉为“果中之仙品,世上之奇卉”。佛手一般在秋季成熟,通常在 9 - 11 月上市。
从外观上看,佛手果实呈扭曲状,形如人手,长度在 10 - 25 厘米不等。成熟时,果皮颜色金黄,富有光泽,表皮粗糙且具油胞。佛手果肉呈白色,质地较硬,几乎无瓤瓣和种子。
常见的佛手品种有白花佛手、紫花佛手和红花佛手。白花佛手,花朵洁白,果实较大,形状规整,外皮色泽金黄,味道清甜,香气淡雅,其营养价值中维生素 C 含量较为突出,有助于抗氧化。紫花佛手,花朵呈紫色,果实相对较小,形状稍显细长,果皮颜色较深,味道酸甜适中,香气浓郁,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,在理气方面功效显著。红花佛手,花朵红色,果实形状独特,部分果实指状分裂更为明显,果皮橙黄,味道偏甜,香气浓烈,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对较多,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。
历史文化
佛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相传自唐代从印度传入。它不仅是一种水果,更具深厚文化内涵。在佛教文化中,佛手象征着吉祥如意、佛法无边,常被供奉于佛堂。民间也将其视为好运与福气的象征,并无文化禁忌。
口感风味
佛手的口感独特,果肉质地硬脆,咀嚼时能感受到其紧实的质地。风味方面,其味道清甜爽口,甜度适中,并非那种浓烈的甜腻之感。同时,佛手散发着一股浓郁且独特的香气,类似柑橘类的清新香气,但更为醇厚,这种香气在食用时会萦绕于口鼻之间,增添别样的味觉享受。
营养功效
佛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其中,维生素 C 含量丰富,每 100 克佛手果实中约含有 30 - 40 毫克维生素 C。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体内自由基,增强人体免疫力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
佛手还含有挥发油,主要成分有柠檬烯、柠檬醛等。这些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,有助于消化,缓解消化不良、胃胀等症状。同时,挥发油的芳香气味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,可舒缓情绪,减轻焦虑。
此外,佛手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,这类物质具有抗炎、抗菌的功效,能帮助人体抵御外界病菌的侵袭,维护身体健康。
食用小贴士
鲜食佛手时,最佳时机是果实充分成熟,此时甜度和香气达到最佳状态,口感清甜脆爽。
佛手可加工成多种制品。制成佛手果脯,是将佛手切片后,经糖渍、烘干等工艺制成,果脯保留了佛手的香气,口感软糯香甜。还可制作佛手茶,将佛手切片晒干,用开水冲泡,茶汤金黄透亮,香气扑鼻,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。
在烹饪方面,佛手可与多种食材搭配。例如佛手炒肉片,将佛手切片与肉片一同炒制,佛手的清香能去除肉的油腻,使菜肴口感清爽。
然而,佛手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。由于其性温,阴虚火旺者应少食,以免加重体内燥热。部分人可能对佛手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腹痛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停止食用,并及时就医。此外,佛手不宜与辛辣、油腻食物同食,以免影响其功效。同时,未成熟的佛手可能含有一些生物碱等物质,口感苦涩且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,应避免食用。
购买与存储
购买佛手时,若喜欢清甜口感,应挑选果皮金黄、色泽鲜亮、形状饱满、指状分裂均匀且香气浓郁的果实,这类佛手通常成熟度高,甜度较好。若偏好酸甜口味,可选择果皮略带青黄色、香气稍淡的佛手,其可能酸度相对较高。
短期存储时,可将佛手放在阴凉通风处,避免阳光直射,这样能保存 3 - 5 天。如需长期存储,可将佛手切片,放入保鲜袋,置于冰箱冷冻室,可保存数月。也可将佛手制成干品,烘干或晒干后,放在干燥的容器中,能长时间保存。
佛手以其独特的外形、清爽的口感、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食用方式,成为水果中的独特存在。无论是鲜食感受其清甜脆爽与浓郁香气,还是通过加工制品或烹饪来品味其别样风味,都能为您带来独特的饮食体验。同时,其诸多的健康功效也为注重养生的人士提供了优质选择,不妨一试,开启一段与佛手的美味健康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