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手
佛手,果实状如人手,指状肉条或紧握或伸张,色泽金黄,香气浓郁。它富含维生素C 、柠檬油素等营养成分。有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等功效,可缓解肝胃气滞。适合肝胃不和致胸胁胀痛、胃脘痞满者。日常可切片泡茶,老人、上班族适当食用能舒缓压力,养护身心。
基本介绍
佛手,学名 Citrus medica L. var. sarcodactylis Swingle,因其果实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,形状酷似佛像的手,故而得名。佛手原产于印度,后传入中国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、广东、四川、福建等地,其中浙江金华佛手久负盛名。佛手通常在秋季的9 - 11月成熟上市。
佛手外观独特,果实呈梨形或卵形,大小差异较大,小型佛手果实长约5 - 8厘米,大型的可达20厘米以上。其果皮颜色从浅绿色逐渐转变为金黄色,成熟时色泽鲜亮。果皮质地较厚且粗糙,带有油胞,触摸时有明显的凹凸感。果肉几乎没有,取而代之的是多条细长的果瓣,呈半透明状,质地较为紧实。
常见的佛手品种有金华佛手、广佛手、川佛手等。金华佛手果型较大,果指较长且伸展,色泽金黄,香气浓郁,味道相对较甜;广佛手果实较小,果指较粗短,香气稍淡,味道略带酸意;川佛手果实大小适中,果指较细,香气独特,口感酸甜适中。在营养价值方面,不同品种差异不大,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,可能在某些微量元素含量上略有差异。
历史文化
佛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自传入后便深受喜爱。它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画作中,被视为吉祥之物,象征着福寿、吉祥如意。在佛教文化里,佛手也因形似佛之手而具有特殊意义,常被用于供奉。并无相关文化禁忌。
口感风味
佛手口感较为特殊,鲜食时质地紧实,偏脆,汁水相对较少。其风味独特,味道以清甜为主,略带一丝微酸,香气浓郁且清新,有类似柑橘类水果的芬芳,却又更为雅致,这种独特的香味在咀嚼过程中逐渐散发,给人以别样的味觉体验。
营养功效
佛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,每100克佛手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30毫克左右,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,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,对维持皮肤、骨骼和血管的健康有重要作用。
佛手还含有挥发油,其中主要成分有柠檬烯、枸橼醛等,这些挥发油不仅赋予佛手独特的香气,还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、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,有助于促进消化,缓解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此外,佛手内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,这类物质具有抗氧化、抗炎等功效,能够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,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,预防多种慢性疾病。
食用小贴士
佛手鲜食时,最佳时机是果实充分成熟,此时甜度较高,香气浓郁,口感最佳。鲜食时可将佛手洗净,直接削去外皮,食用内部果瓣。
佛手也常被加工成多种制品。例如,可制成佛手蜜饯,将佛手切成薄片,用糖腌制后烘干,制成的蜜饯甜而不腻,保留了佛手的香气,且便于保存和携带。还可制作佛手茶,将佛手切片晾干,用开水冲泡饮用,具有独特的清香,有提神醒脑的功效。
在烹饪方面,佛手可用于炖菜、煲汤。如佛手与排骨一起煲汤,佛手的清香能够去除肉的油腻,使汤品味道更加鲜美。做法是将排骨焯水后与佛手一同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、姜片、葱段等调料,炖煮1 - 1.5小时即可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佛手性温,阴虚有火、无气滞症状者慎食。部分人可能对佛手过敏,食用后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腹痛等过敏症状,应立即停止食用,并及时就医。佛手未成熟时无毒,但口感酸涩,不建议食用。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佛手与其他食物存在相克情况。
购买与存储
购买佛手时,若喜欢香气浓郁、甜度高的,应挑选果实较大、色泽金黄、果指舒展、表皮油胞饱满且香气扑鼻的佛手。若偏好稍带酸味、口感清爽的,可选择果型相对较小、颜色略浅的佛手。挑选时要注意佛手表面是否有损伤、霉斑,若有则不宜购买。
短期存储时,可将佛手放在阴凉通风处,避免阳光直射,这样能保存3 - 5天。如需长期存储,可将佛手切片后放入保鲜袋,置于冰箱冷冻室,可保存数月。也可将佛手制成蜜饯或烘干成干品,放在干燥处保存。
佛手以其独特的外观、清新的口感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功效,无论是鲜食、加工还是用于烹饪,都能带来别样的体验。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,无论是追求健康养生,还是渴望尝试新奇水果风味,佛手都是不错的选择,不妨一试,领略其独特魅力。